毛主席强调:“集中优势兵力,各个歼灭敌人。”这当中的一个核心环节就是设立预备队,因为在重大战役中,优势兵力在歼灭敌人的同时,通常会保留部分机动兵力,用于应对突发情况或扩大战果。
因此,我军主要将领在作战过程中都会秉承这一准则,打仗都会设立预备队。
西北野战军(一野)打仗处于敌人包围的态势,1947年中央军委《关于西北战场作战经验通报》特别强调:“在敌强我弱地区,须保持至少五分之一兵力作为战略机动”。因此,彭总打仗一般都设立预备队,宜川战役,西野的一纵、四纵就是预备队性质。
中原野战军(二野),刘帅的11纵就是预备队,主要执行的是牵制、阻击敌人的任务,既锻炼了部队,又提高了战斗能力。
东北野战军(四野),林总设立预备队是常态,电影《大决战-辽沈战役》有一个情节非常经典:塔山防线有崩溃的危险,本来刘亚楼要宣告101命令,调动总预备队1纵了,林总还是挂断电话,语气坚定地说:“总预备队不动!”
对于大兵团作战来说,没有预备队很可怕,这也就意味着在情况危急的时候,你手中空空如也,没有一件可用于反击或保命的称手兵器。
因此,正常的作战,都应该设立总预备队。但四大野战军军事主官,有一个人例外,那就是华东野战军(三野)的粟裕(华东野战军的军事指挥主要由粟裕负责,其后代任过司令员,故而认为是华野军事军主官)。
粟裕很早以前,就是担负以多打少、以弱打强的任务。
1940年10月3日,韩德勤调集26个团约3万余人,由李守维统一指挥,分左、中、右三路会攻黄桥。韩德勤给李守维下了军令状,限其7天攻下黄桥,歼新四军主力于长江以北。
新四军全部在黄桥的也不过五六千人,弹药也少,兵力只有敌军的五分之一。
在这种情况下,新四军即便是单独对付三路中的任何一路,都不占有优势,因为敌军哪一路都超过一万人。
因此,粟裕的兵力实在太少,所以事先并没有准备预备队,包括城里的后勤人员和伙夫,全部都是主攻,要参加战斗。
李守维为了拯救被新四军包围的独立第六旅,把军部、师部、旅部的火炮全部集中起来,从各个距离和角度对黄桥进行轰击,此时,粟裕在黄桥只有一个第三纵队,在东门所筑工事大部被毁,部队伤亡很大。
粟裕为了歼灭国军独立第六旅,坚决不调用其他部队,在没有预备队的情况下,硬扛住敌军一个军的攻击。这是粟裕在黄桥之战中运用最大胆也最冒险的一招,突破了他历次指挥作战的惊险系数,对于粟裕来说,其面临的压力自然也是前所未有的大。
黄桥决战后,粟裕逐渐负责华东野战军,肩负的任务多属于偏师挑重担那种,粟裕面对的都是敌人的重兵集团,国军人数多、装备好,但华野的人数并不比敌人多,如果要歼灭敌人,粟裕必须将兵力用到极限,仗仗都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完成的极限任务。所以,在粟裕的手下打仗,相比其他部队,是苦累很多。
粟裕的战法基本都是强攻或者追击,不存在防守,因为根本没有多余的力量去防守!
在这种情况下,粟裕打仗通常不会考虑设立总预备队,因为所有士兵都要完成歼灭敌人的任务,没有人是预备队,大家都是主攻。
如何选择合适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